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

(44) 捕風捉影 - 處方性篩檢知多少

在這一切講究效率的科技世界裡, 
由於時間壓縮到幾乎極限, 
常常使人感到, 
一大早醒來, 
便不知不覺地, 
陷入了與時鐘在做永不停止的賽跑; 
如此一來,每個人彷彿都汲汲營營地, 
活在自我的世界, 
用一種圍繞著自我為宇宙中心的思考模式, 
快速規劃著每日行程(Schedule), 
然後有如機械人式(Robot), 
去執行習以為常, 
各個職場的角色(Routine mission), 
很自然與周邊他人, 
根本無交集(Overlaps)可言, 
而只有磨擦(Conflicts)。 
一旦當自己親近的人, 
突然重病或死亡, 
才開始擔心, 
自己是否也將患某種無藥可救的疾病, 
焦急找醫生篩檢。 


●我見我聞 

Mr. White,44歲非洲裔身材高大的上班族, 
穿著考究, 
酷愛室外運動, 
練成一身結實的肌肉, 
身邊總是少不了白人女友, 
來我的門診,總是只要求例行週期性健康檢查, 
膽固醇稍高, 
血壓也高了一點, 
也有Sugar Intolerance(碳水化合物低耐性現象), 
拒絕服任何處方藥, 
只願在飲食上稍做控制; 
但幾年下來, 
看他還是我行我素, 
非常享受北美高脂、高蛋白質的西方生活型態, 
飲酒及吸煙也改不了。 

上星期, 
他突然氣急敗壞的來找我, 
告知他父親突然過世, 
可能死於心臟血管阻塞的毛病, 
他母親是退休護士, 
囑咐他來看我時, 
用手機要跟我「耳提面授」般地, 
叮嚀替她兒子做全身血管篩檢! 
指定要用Angiogram(血管造影術), 
詳細地查他每一吋的末梢血管! 
我安排他做了 
腦部斷層、 
頸動脈超音波、 
主動脈及下半身 
動脈掃描, 
均一無所獲。 

運動心電圖當然也無所謂冠狀動脈阻塞的現象, 
唯一的發現, 
只是多年高血壓控制不良, 
引起左心室肥大,及 
心臟舒張期功能不全(Diastolic Dysfunction)。 

我對這位老兄, 
還是對他按部就班, 
控制所有可能, 
導至心血管毛病的高危險因素 
(高血脂、高血糖、及高血壓)才是上策, 
更何況,擔心家族性疾病遺傳可能性, 
更不該只打「隨機應變」的仗! 


●我思我診 

Prescriptive Screening(處方性篩檢), 
有別於一般公共衛生需要, 
因防治傳染性疾病, 
所作的強制性大規模的篩檢(如肺結核皮膚試驗); 
它是用於一般民眾, 
還沒有症狀, 
心裡擔心某種可能發生的疾病, 
因患者或家屬要求所作的特定篩檢, 
所以,當個案提出, 
醫生要謹慎做特殊考慮, 
重點將是這篩檢結果, 
要對病人有所幫助, 
不管是在早期診斷, 
有效治療或癒後有所改變, 
那才值得,去找尋有可能存在的疾病, 
否則常常給病人製造, 
不必要的擔憂及麻煩。 
行醫多年經驗,告訴我說檢驗報告結果出爐時, 
我必須很小心告知病人, 
如何去解釋, 
不是完全正常的報告, 
到底在臨床上,有多大的意義? 
所以我們對這種篩檢的原則, 
必須分三方面來考慮: 
1. 疾病本身的特性; 
2. 篩檢方法的特性; 
3. 病人的特性。 

(一)疾病特性: 

如果這特定疾病提早診斷, 
能預防這種疾病的致病性, 
和降低死亡率, 
而不是光給患者貼上一個新鮮的病名標籤(Fancy Disease Labeling), 
當然醫生義不容辭地,會樂意篩檢。 

(二)篩檢方法的特性: 

篩檢結果 
可靠性、 
準確度、 
敏感度及 
精密度, 
都必須考慮, 
斟酌假陽性, 
假陰性的結果, 
可能性有多大, 
所以很多篩檢, 
都是針對高危險群病人, 
才比較有意義的。 

(三)病人本身的特性: 

有些病人非常神經纖細的, 
醫生必須注意對他們詳細解說, 
和有無需要做進一步處理, 
不可流於只對病人貼標籤,無助於紓解煩憂! 

總之, 
這種篩檢可以幫助病人, 
也可傷害病人, 
並不是每項門診可用檢查, 
都適合拿來做篩檢。 

我的這位患者, 
不願意早期聽醫者的勸告, 
按部就班把基本動作(控制危險因素)做好, 
只願隨風起舞, 
捕風捉影, 
實在本末倒置, 
我答應他做篩檢, 
並不是因為他要求才做, 
是基於他有家族性血管疾病傾向, 
屬高危險群,才同意花大錢,找尋潛伏不知名的病。 


●主前交託 

神是美善的,主是愛我們的; 
人在一生的各種規劃, 
包括對自己的健康照顧, 
整體都需先求心裡, 
存有主那種未雨綢繆、良善、無偏見的智慧, 
才能臨危不亂。 

雅各書3:17 
「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,先是清潔,後是和平, 
溫良柔順, 
滿有憐憫, 
多結善果, 
沒有偏見, 
沒有假冒。」

沒有留言: